「海藻山东」山东海藻产业与技术发展调研报告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海藻山东」山东海藻产业与技术发展调研报告。
海藻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海藻化工产品以碘、胶、醇等产品为代表,被广泛用于印染、食品及功能食品、纺织、农业、医药等领域。开展海藻养殖与人工牧场建设,对于缓解海水富营养化和改善近海生态环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山东是我国传统的海藻产业大省,在海藻资源、产业发展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作为我国海带养殖的发源地,山东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第一次浪潮”,使我国海带养殖从零开始,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山东目前拥有海藻化工生产及配套企业20余家,其中褐藻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褐藻酸钠、藻酸丙二醇酯等主导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山东海藻化工科技力量雄厚,聚集了国内顶级的海藻化工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在海藻良种引进与培育、精细化工生产、精深加工利用等技术领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山东海藻产业目前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转型期,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原材料供给不稳、高端产品匮乏、传统生产模式资源消耗量大、工艺装备水平低下等行业共性问题正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以高产优质种苗为源头,以“绿色藻业”为核心,以自动化、标准化为手段,以高端产品为重点,以“中国海藻产业基地”建设为目标,打造新型海藻产业集群,是实现山东海藻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根据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统一安排,本调研项目由科研计划处负责组织实施,王先磊、黄博、曲茜、李磊等同志为主承担。
一、发展海藻产业意义重大
海藻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被广泛用于印染、食品及功能食品、纺织、农业、医药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营养、药用及生态价值。山东是我国传统海藻产业大省,在海藻资源、产业发展和科技水平等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当前,我国海藻产业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时期,发展山东新型海藻产业,对于提升产业科技含量、拉长海藻产业链条、推进产业持续发展、巩固山东领先地位意义重大。
1. 山东海藻产业在全国的地位举足轻重
(1)资源优势明显
我国原不产海带,上世纪20年代自日本引进后,首先在大连开始养殖,到上世纪50~60年代,山东科技工作者创造出的海带自然光低温育苗和海带全人工筏式养殖技术带来了我国海水养殖“第一次浪潮”,使我国海带养殖从零开始,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由于我国南方地区的海带不适于作为海藻化工的生产原料,因此全国海藻化工生产所需要的原料海带绝大部分由山东提供。上世纪山东海带养殖产量一直占据全国海带养殖总产量的半壁江山,2000年山东海带养殖干品产量达到35.2万吨的历史峰值1,是山东半岛地区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产业优势显著
山东是我国海藻化工产业强省。上世纪60年代,山东就是全国海藻化工产业的发源地和最主要的科研基地。经过50多年的发展,海藻化工产业已成为山东的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海藻化工主要产品的褐藻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具有显著的产业优势。同时,山东已拥有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洁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
(3)科技水平领先
山东在海藻产业和技术领域科技力量雄厚,集聚了国内顶级的海藻化工产业与技术的人才队伍和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大学等都设立了与海藻化工相关的实验室及研究团队;海藻化工企业与科研院所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不断完善自身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了2个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2006~2013年山东海藻化工领域共获国拨科技经费近亿元,通过承担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山东省自主创新及成果转化专项、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等重大项目,在海藻良种引进与培育、精细化工生产、精深加工利用等技术领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先后培育海藻新品种11个,其中海带8个、龙须菜2个、裙带菜1个;一批高附加值新产品开始涌现,如青岛大学利用褐藻酸盐研制的海藻纤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昆肾喜胶囊、海藻胶囊等,极大提升了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 山东发展海藻产业历史悠久
我国利用海藻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碘作为国防、工业、医药等依赖的重要原料在我国极其短缺,上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为了解决碘原料自给问题,国家组织全国的科研力量进行研发找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率先研制出从海带中提碘的新工艺,全国制碘小组及国内第一座制碘厂在青岛建立。经过十年攻关,年产海带碘的生产能力一度达到300多吨2,初步满足了我国用碘需求。制碘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海带大规模养殖,2012年全国海带养殖干品产量已达97.9万吨3,养殖产量居世界首位。同时,海藻化工产业也从单一的解决国防用碘发展到了联产海藻酸钠、甘露醇、海藻酸钾等系列产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褐藻胶生产国。
3. 发展海藻产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巨大
近年来,随着海藻加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食用海藻的份额不断加大,以碘、胶、醇产品为代表的海藻化工产业也逐渐向产业链下游的海藻纤维、海藻多糖、海藻化妆品、海藻肥料等多品种、精细化方向发展,带动了产业链上游海藻养殖业的发展,产业附加值不断提高。由于海藻在其生长过程中可以将无机盐转化成有机物,在净化海水的同时,还能为鱼、虾、贝等海洋生物提供繁殖、生长、栖息场所和丰富的饵料。通过在我国近岸有目的的开展海藻养殖与人工牧场建设,对于缓解海水富营养化和改善近海生态环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经济海藻的分类、分布及生态学作用
1. 生物学分类
海藻是由基础细胞所构成的单株或一长串的简单植物,但是无根、茎、叶等高等植物的典型组织构造。为了区分方便,目前一般将大型海藻称为海藻,而将漂浮水中的微藻统称为浮游植物(包括硅藻门、甲藻门、金藻门等)4。大型海藻主要包括褐藻门、红藻门和绿藻门,常见的褐藻主要为海带、裙带菜、巨藻、马尾藻、泡叶藻等,红藻主要为江蓠、紫菜、石花菜、麒麟菜等,绿藻主要为浒苔、石莼等。我国海藻化工产品的原料主要以褐藻和红藻为主,生产的化工产品分别为褐藻胶和红藻胶,红藻胶主要包括卡拉胶和琼胶5。
2. 资源分布
野生大型海藻在世界各地均有丰富的资源。褐藻在寒温带水域占优势,红藻分布于几乎所有的纬度区,绿藻在热带水域的进化程度最高。比如,褐藻门的海带属分布在俄罗斯远东、日本、朝鲜、挪威、爱尔兰、英国、法国等地,巨藻主要分布在智利、阿根廷以及美国和墨西哥部分地区,泡叶藻主要分布在爱尔兰、英国、冰岛、挪威、加拿大等地;红藻门江蓠的分布几乎覆盖全球海域,南半球主要分布在阿根廷、智利、巴西、南非、澳大利亚,北半球主要分布在日本、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及菲律宾等国家4。
当前,主要经济海藻已经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人工养殖。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无论在海藻养殖还是加工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海藻养殖业的主产区。中国海藻养殖业发展迅速,目前产量居世界首位。日本海藻养殖业非常发达,养殖海藻产量占总产量的95%左右,主要养殖海藻有紫菜、裙带菜和海带等。韩国海藻养殖产量占总产量的97%左右,其中裙带菜和紫菜是最重要的两个养殖品种6。
3. 生态学作用
海藻广泛分布于海洋潮间带及潮间带以下的透光层,其初级生产力约占海洋初级生产力的10%4。海藻在提供海洋动物饵料和生活场所的同时,在近海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生物固碳方面,海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大型海藻养殖水域面积的净固碳能力分别是森林和草原的10倍和20倍。全球每年的生物固碳总量为800亿吨,其中海藻固碳550亿吨,是全球生物固碳的最大组成部分7。
三、海藻产业发展现状
1. 海藻资源现状
(1)自然资源
世界自然生长的海藻资源储量丰富,据估计,仅挪威野生海藻资源的总储量就达1100万吨。发达国家海藻化工产业原料基本为野生海藻,如美国生产褐藻胶的原料主要是巨藻,欧洲主要以泡叶藻和指状海带为原料8。我国生产褐藻胶的原料主要是海带,近几年我国开始进口海藻做原料,2013年进口工业海藻近17万吨,主要为野生海藻9。
野生海藻在我国沿海各个海域均有分布,褐藻从北向南逐渐减少,绿藻资源则逐渐增多,红藻在各个海域都有分布。2008年我国浒苔大规模爆发,给海洋生态及沿海旅游业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宝贵的海洋生物质资源,成为开发海藻肥料、生物质能源、食品及添加剂、饲料、药品及工程材料等的重要原料。
(2)海藻养殖业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2012》(统计数据为湿重)报告显示,世界海藻养殖产量远大于野外采集量。养殖海藻品种主要为海带、麒麟菜、江蓠、紫菜、裙带菜等。海藻养殖只在部分国家进行,2010年只有31个国家和地区记录有海藻养殖,养殖总产量为1900万吨,其中99.6%来自8个国家:中国(1110万吨,58.4%)、印度尼西亚(390万吨,20.6%)、菲律宾(180万吨,9.5%)、韩国(90万吨,4.7%)、朝鲜(44万吨,2.3%)、日本(43万吨,2.3%)、马来西亚(21万吨,1.1%)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13万吨,0.7%)10。
我国沿海从北到南均有海藻养殖,养殖品种包括海带、裙带菜、紫菜、江蓠、羊栖菜、麒麟菜等多个品种,总产值约200亿元,海藻养殖业已成为我国渔业的支柱产业。《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3》(统计数据为干品)显示,2012年我国养殖海藻产量为176.47万吨,比2011年增加16.29万吨,增长10.17%;养殖面积为12.08万公顷,比2011年增加0.16万公顷,增长1.32%;养殖种类以海带(97.9万吨,65%)、江蓠(19.7万吨,13%)、裙带菜(17.5万吨,12%)、紫菜(11.2万吨,8%)为主。其中,海带主要在福建(55%)、山东(24%)、辽宁(20%)养殖,裙带菜主要在辽宁(74%)、山东(26%)养殖,江蓠主要在福建(54%)、广东(28%)、山东(11%)、海南(6%)养殖,紫菜主要在福建(49%)、浙江(22%)、江苏(19%)、广东(9%)养殖3。
2012年,山东海藻养殖总产量为56.64万吨,占全国海藻养殖总产量的32.1%,养殖面积1.80万公顷,占全国养殖面积的14.9%,主要养殖品种为海带、裙带菜、江蓠和紫菜。其中,海带养殖产量为23.48万吨,养殖面积为1.61万公顷;裙带菜养殖产量为4.48万吨,养殖面积为1499公顷;江蓠养殖产量为2.13万吨,养殖面积为10公顷;紫菜养殖产量为885吨,养殖面积为367公顷;其他(主要为龙须菜)养殖产量为26.46万吨3。山东海带养殖产量在20世纪一直呈上升态势,到2000年,养殖产量达到35.2万吨的历史峰值1,进入21世纪后养殖产量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威海荣成是山东养殖海带的主产区,是全国最大的海带养殖基地。
2. 海藻产业现状
海藻产业除了传统的养殖及食品加工产业外,海藻化工产业的开发利用是山东乃至我国的特色优势产业,其产品已在印染、食品及功能食品、医药、农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产业规模
我国海藻化工企业约40家,主要分布在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上海等沿海省市,以褐藻胶为代表的海藻化工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产业总产值超百亿元。我国褐藻胶产量为3.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0%(世界总产量为5.8万吨),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和江苏;卡拉胶产量约1.8万吨,企业主要分布在上海、浙江、福建、山东;琼胶产量约1.2万吨,企业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海南、山东。
山东海藻化工产品以褐藻胶、卡拉胶、琼胶、碘、藻酸丙二醇酯等产品为主,其中,褐藻胶产量约2.8万吨,占我国总产量的80%;红藻胶产量约5000吨,碘产量约160吨。山东海藻化工产业聚集度较高,企业主要集中在青岛、日照、烟台、威海。
(2)企业规模
山东目前海藻化工生产及配套企业有20余家,经初步统计,山东具备年产4000吨以上的大型企业有3家,分别是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洁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00~4000吨的企业有5家,分别是青岛瑞星海藻工业有限公司、寻山集团有限公司、荣成瑞成九洋藻业有限公司、海阳市洲际海藻有限公司和青岛胶南南山海藻有限公司;年产500~1000吨的企业有5~8家,主要分布在胶南和烟台。红藻胶加工企业有3家,分别是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海康生物有限公司和烟台协力海洋生物制品公司。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褐藻胶年产量达到1.3万吨,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25%,褐藻酸钠、藻酸丙二醇酯等主导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
(3)进出口情况
海藻化工产品出口。2013年我国及山东海藻化工产品出口量、出口额统计数据见表1。2013年,全国海藻化工产品出口总量为44692吨,出口额为38527万美元;山东海藻化工产品出口总量为22247吨,出口额为17560万美元,分别占全国的49.8%和45.6%。全国褐藻胶出口量为24733吨,出口量占总产量的70%,其中山东20085吨、江苏3117吨、上海1424吨、其他省市107吨;全国卡拉胶出口量为11365吨,出口量占总产量的63%,其中上海4246吨、浙江3900吨、福建1942吨、山东736吨、其它省市568吨;全国琼胶出口量为4488吨,出口量占总产量的37%,其中福建2727吨、广东1139吨、海南357吨、山东122吨;其他化工产品出口量为4106吨,其中山东1304吨9。我国褐藻胶、卡拉胶、琼胶出口到包括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地。
表1 2013年我国海藻化工产品出口数据统计9
海藻进口。2013年我国及山东海藻进口量、进口额统计数据见表2。2013年,我国海藻进口以工业海藻(HS:121229)和食用海藻(HS:121221)两个种类进口,工业海藻主要用来生产褐藻胶,食用海藻主要用来生产卡拉胶和琼胶。2013年,全国海藻进口量为281941吨,进口额为32553万美元;山东海藻进口量为141917吨,进口额为17330万美元,分别占全国的50.3%和53.2%。全国工业海藻进口量为168444吨,其中山东136943吨、辽宁17790吨、其它省市1523吨,主要从菲律宾(38%)、智利(26%)、秘鲁(16%)、印度尼西亚(16%)等国进口;全国食用海藻进口量为113497吨,其中福建57390吨、浙江23312吨、上海18992吨、广东6834吨、山东4974,其他省市1994吨,主要从印度尼西亚(93%)、菲律宾(4%)进口9。
表2 2013年我国海藻进口数据统计9
以上进出口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海藻进口的省市分布与海藻化工产品出口的省市分布存在一致性,说明我国进口海藻主要用于化工产品加工。我国进口海藻总贸易额(3.26亿美元)与海藻化工产品出口总贸易额(3.85亿美元)差别不大,说明我国海藻化工产业处于比较低级的产品粗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较低。我国褐藻胶、卡拉胶、琼胶的出口均价为7450美元/吨、8368美元/吨、15390美元/吨;同期,我国褐藻胶、卡拉胶、琼胶的进口均价为11258美元/吨、11661美元/吨、24339美元/吨,分别高于我国出口均价51%、39%、58%,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海藻化工出口产品档次低于国外。
3. 技术工艺现状
(1)工艺现状
我国与美、英、日、挪、法等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加工工艺相同,基本上仍用纯碱消化提取褐藻胶,但在耗水量和生产效率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自动化水平较高,因此其耗水量少、用工成本低、产品质量高。国外每加工1吨胶耗水500多吨,而我国需要1000吨;国外千吨级生产线用工量仅为30人左右,而我国需要100多人。
我国海藻化工企业一直致力于改进传统生产工艺,探索新型生产工艺。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洁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探索用“酶法/化学法”联合、“高速分离、高压过滤、高浓度稀释”等技术进行工艺改良。寻山集团有限公司、威海蓝丹生物有限公司尝试用鲜海带加工生产褐藻胶。
(2)产品现状
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发展,山东海藻化工产品由粗加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已从单一的国防制碘发展到了多个产品联产,全面掌握了褐藻胶、卡拉胶、琼胶、碘和甘露醇等传统产品的生产工艺技术,主打产品褐藻胶加工也由印染级、食品级向功能食品级、医药用辅料级等高端产品转移。
山东化工产业通过不断开拓应用技术研究、积极发展产品精深加工利用,一批高附加值新产品开始涌现。在医药领域,中国海洋大学开发的我国第一个海洋药物PSS(藻酸双酯钠)至今已累计创造产值35亿元,抗老年性痴呆的海洋寡糖类药HSH-971以8100万美元的高价转让给美国Sinova公司,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昆肾喜胶囊在上世纪90年代以900万元成功转让,这三个药物均源自海藻,是海藻高值化利用的典型代表。同时,海藻功能食品、海藻生物新材料、海藻纤维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海藻纤维在阻燃、吸附重金属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当前正在建设千吨级生产线。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推出了海洋生物肥料、海洋护肤化妆品、功能保健食品、生物医用材料(已获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山东洁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了新型高档海藻酸钠印染助剂,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开发了海藻胶囊,青岛利邦达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对琼脂进行了精深加工,这些新产品、新技术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对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四、海藻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原料市场供给不稳,企业成本增加
资源匮乏是当前海藻化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吃不饱”的现象普遍存在。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海带种质退化,海带新品种的培育工作滞后。其次,传统养殖水域空间萎缩导致生产力不断下降,严重制约了山东海带养殖业的发展。再次,食用海带附加值高,大部分海带用于食品消费,海藻化工企业只能获得少量质量稍差的海带生产褐藻胶。
山东海藻化工产业以加工褐藻胶为主,生产褐藻胶的原料海带以前主要来自本省。但由于近几年山东海带产量出现波动,海带总产量已不及福建,企业被迫大量进口干海藻,加上海藻化工企业之间无序竞争,对外抬价抢购货源,导致进口海藻的价格持续上扬,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
2. 高端产品少,产业链条有待延伸
山东海藻化工企业的产品多为低端的初级化工产品,功能食品级、医药级等高端产品少。国际顶级的海藻化工企业如美国的ISP公司和FMC公司、日本的喜美克公司,其食品级和医药级产品占到总产量的75%,丹麦的丹尼斯克公司更是高达100%。我国食品级及医药级产品为8000吨左右,仅占总产量的22.9%。
我国的高值化衍生产品较少。尽管近年来大多数企业先后进行了一些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相继推出了海藻胶囊、海藻纤维、海藻化妆品等一些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但总体而言,这些海藻化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依然相对较弱,与国外高值化产品开发现状仍有一定差距。
3. 环境污染仍然存在,节能降耗任重道远
山东海藻化工行业仍延续着传统的加工模式,能耗高、耗水量大、污染严重。海藻化工企业集中的半岛地区淡水资源缺乏,而海藻化工产业要消耗大量的淡水资源及大量煤炭、酸、碱。据粗略计算,山东海藻化工企业每年消耗淡水总量超2800万吨,所产生废水大都直接排放,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山东就海藻化工产业提出将海藻化工厂COD排放标准由目前的150mg/kg(新厂)、300mg/kg(老厂)降低为80mg/kg11,要实现这一目标,海藻化工企业任重道远。
4. 工艺装备水平不高,生产技术亟待提高
海藻化工以干海带为原料,海带收割特别是晾晒过程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还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在各行各业普遍缺少劳动力的大背景下,海带生产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进行自动化作业机械装备研究与开发迫在眉睫。我国与国外的海藻化工产品生产工艺虽相似,但受国家整体设备制造水平的影响,装备水平、自动化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产品质量也因此存在较大差距。海藻化工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赶超发达国家,提高生产工艺及装备水平是当务之急。
五、发展建议
以高产优质种苗为源头,以“绿色藻业”为核心,以自动化、标准化为手段,以高端产品为重点,以“中国海藻产业基地”建设为目标,打造新型海藻产业集群。
1. 培育和开拓海藻新资源
大力培育海藻新品种(品系),努力开拓海藻养殖资源。一是采用传统杂交育种技术与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定向培育高胶含量海带新品种(品系),同时通过改进养殖方式,提高海带的含胶量。二是集中集约用海,打造立体养殖模式,将海藻养殖与海洋牧场建设统筹考虑,研究海底藻床构建技术,在解决海藻化工原料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三是加大巨藻等海藻新品种的引种力度,攻克育苗及相关养殖技术,针对近岸养殖水域空间制约,将养殖区域向外海、深水区延伸,扩大可养殖海域范围。四是利用海外优质而丰富的海藻资源,在智利、秘鲁、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建立海外原料基地,实现海藻化工原料海外粗加工。
2. 提高工艺装备技术水平
积极探索新型生产工艺,提高工艺及装备技术水平。一是加强技术集成,实现生产过程信息化、标准化、自动化管理,推动海藻化工产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二是利用超高压技术、分离膜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酶工程技术等,开发新型海藻化工生产工艺,开发核心技术装备,提高产品品质。三是利用“高速分离、高压过滤、高浓度稀释”等新型技术降低水耗能耗。四是开发推广鲜湿海带加工技术,简化生产步骤,提高产品粘度和得率。五是研制海带收割加工船,在海上对鲜海带进行粗加工,降低人力和运输成本。
3. 加快高端产品开发
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人才、研发平台等科研优势,瞄准国际技术前沿,推动海藻新兴产业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全面提高海藻加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海藻化工产品向多品种、高质量、高值化、功能化和专用化的方向发展,全面提升原料产品的质量。不断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链下游高附加值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开发海藻肥、植物生长调理剂等,开发新型海洋药物、医用材料及辅料、海藻胶囊、食品添加剂、膳食纤维等功能性保健食品,开发海藻纤维、高档印染助剂等,拓宽在农业、食品、医药、纺织等领域推广应用,延伸产业链条。
4. 创建“绿色藻业”模式
积极开展海藻生态系统养殖,将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与海藻养殖统筹考虑。研究海藻加工及海藻化工废水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与应用技术,在解决海藻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同时,提高海藻的综合利用价值,实现对海藻“吃干榨净”。研究和推广海藻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净化处理循环利用技术,实现海藻化工的节水节能技术及装备突破,从海藻养殖、收割加工、海藻化工整个产业过程推行循环经济理念,打造质量效益相统一、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海藻产业“绿色藻业”模式。
5. 打造“中国海藻产业示范基地”
加快建设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示范基地、产业联盟等国家级平台,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特色,在威海荣成建立“海藻养殖与加工技术密集区”,重点开展海藻育种、养殖、收割加工等技术装备的集成和示范;在青岛市黄岛区,以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和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建设年产值超100亿元的海洋生物产业园,重点开展海藻化工及其下游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生产。通过两个基地的建设,将山东打造成为全球海藻加工业科技研发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中国海藻产业示范基地”。
6. 实施国际化战略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国际合作,在技术开发、原材料供应、资金保障等重要环节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与国外研发机构和相关高技术产业园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加强海藻化工先进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及新人才的突破。有条件的海藻化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跨国经营,通过并购、合资、合作、参股等多种方式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体系,培育大型跨国经营集团,打造国际化品牌。
参考文献
1.金振辉, 刘岩等. 中国海带养殖现状与发展趋势[J]. 海洋湖沼通报. 2009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农业部关于继续扶持我国制碘业发展意见的函. 财税字[1998]75号
3.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2013
4.安鑫龙, 李雪梅, 孙春霞, 李志霞. 大型海藻对近海环境的生态作用. 水产科学, 2010, 29(2):115-119
5.张淑梅, 李忠红. 浅议中国海藻开发利用. 水产科学, 2001, 2(4):35-37
6.柳波, 孙彬, 马家海. 经济海藻资源的开发利用.渔业现代化, 2003(3):35-36
7.李乃胜. 发展海洋低碳技术的几点思考. 科学时报, 2010.6.11
8.王鹏.海洋细菌Bacillus+spHTP2菌种鉴定及岩藻多糖酶的生产、固定化和酶学性质研究[D]. 兰州大学, 2004
9.海关信息网. http://www.haiguan.info/.
10.联合国粮农组织. 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 2012
11.中国海藻工业协会.我国海藻行业现状、问题与需求及技术对策.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