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成果转化」科技工作者眼中的“创新2017”——政策越来越实 模式越来越新
今天,山东创新网分享「技术成果转化」科技工作者眼中的“创新2017”——政策越来越实模式越来越新。
2017年3月前后,省科技厅先后与山理工、山农大等多所高校签订了《开展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协议》,共同就校企合作、校地融合等事宜探索创新;4月,省技术市场管理服务中心牵头在全省开展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试点工作;9月,《山东省“十三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印发,对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做出明确部署;10月,《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在探索通过建立科技领军人才荣誉制度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12月,《山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先后修订、出台,为我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画出了路线图……
2017年,推动科技创新,我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政策出了,措施有了,具体落地如何?实效如何?科技工作者怎么说?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政策硬——密集出台,扎实落地
日前,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毕玉遂团队以5亿元“天价”与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的“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成果转化”项目成功入选2017年度“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这是山东省唯一入选的高校成果,山理工也因此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
“过去的这一年,我们转出了创纪录的成果,在推进学校产学研合作上,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山东理工大学服务地方办公室主任葛文庆说,成功推动“天价”成果实施落地,2017年对山理工的科技工作者意义重大。
加强校企合作是山东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2017年2月24日,省科技厅与山理工签署《开展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协议》,共同就校企合作新模式进行探索创新。
《协议》规定双方在建立科研项目管理新机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推进校城融合发展及允许高层次科技人才自主选题、自主确定研发团队并给予持续稳定扶持等方面大胆探索、改革创新。
同年12月,《山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先后修订、出台。其中,《条例》提出科研人员可享受七成受益,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权益的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
据悉,毕玉遂教授团队成果转化的80%收益将归其科研团队所有。
“政策硬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高了,服务科技创新的工作者的热情也大大增加!” 葛文庆说,下一步,山理工将进一步加快推动与政府、企业建立紧密产学研合作关系,依托学校相关院系与大企业建立创新研究院,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和难题布局学校科研方向和重点课题。
举措实——技术市场进校园,破解人才瓶颈
这一年,我省成果转化虽然取得了较大突破,但是一直以来技术与企业对接不畅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和领域依然存在。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专业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山东省技术市场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郝飞认为,成果转化水平整体不高与中间从事成果转化的专业人才短缺有很大关系,这也是当前我省技术市场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
为破解这一瓶颈,2017年4月,省技术市场管理服务中心牵头在全省开展了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试点工作,选择部分高校作为技术市场要素进校园活动试点单位。
作为首个试点单位,济南大学成了我省第一个“吃螃蟹的”高校。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的优势,把技术转移专业人才的培养放到高校,通过将技术市场的基本知识融入高等教育体系,强化技术转移人才的源头培养,从根本上解决了技术转移人才缺乏的瓶颈问题。”济南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崔焕勇说,此举是破解技术人才瓶颈的真招、实招,对于加强创新成果与企业需求的衔接,全面打通创新链,有重要作用。
据介绍,将技术经纪人培养搬进高校这一举措旨在通过高校开设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技术经纪人实务等选修课程,让更多的高校科研人员和在校学生了解、熟悉、关注、从事技术成果转化工作,让更多高端、专业的人才加入到技术市场建设中。
据悉,通过试行,济南大学已经建立了包括内容设计、师资队伍、考核评价等多方面的课程体系。对于具体教育内容、教学模式,该校还将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探索、调整、完善。
除此之外,服务企业、高校科技创新,近年来,我省还建设了一批公益平台。比如山东信通院目前已经建设完成了集成电路设计公共研发平台、数字媒体技术平台、通信测试平台、量子通信研发平台、物联网嵌入式系统研发平台、卫星通信研发平台和千万亿次超级计算平台等七大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其中,2017年,仅通信测试平台就服务企业63家,服务测试65类、106个项目,测试时长达7483小时。
“这些公益平台接地气、很实用,为企业开展研发提供了优良土壤。”日前,神思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当值总裁孙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公司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取得多项先进成果,很大程度就是受益于我省推出的接地气的举措。
模式新——联盟抱团服务创新,打造技术转移新生态
服务科技创新,各地生产力促进中心是重要力量。为充分发挥其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工程中的科技服务先锋带动作用,更好更快地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优质服务,2017年12月1日,山东生产力促进服务联盟在济南揭牌成立,首批成员单位覆盖全省27家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作为信息共享、优势互补、沟通交流的平台,这是技术创新体系中一支非常重要的服务力量。”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耿战修表示,联盟对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培育创造新技术、新业态和提供新功能、新供给的生力军有重要意义。
随后不久,为加快推进落实《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努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全省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省科技厅、山东大学、山东省齐鲁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还共同发起成立了山东省技术转移联盟,为高校、院所、企业、服务机构搭建了创新平台。
“技术转移联盟这一新模式的出现有利于完善我省技术市场体系建设,为高校、院所、企业协同创新、抱团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葛文庆说,作为我省技术转移体系的新力量,联盟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区域间技术要素流通和产业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记者 刘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