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市场大战「猪价崩盘的后果」

互联网 2023-02-11 10:23:58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生鲜市场大战「猪价崩盘的后果」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生鲜市场大战「猪价崩盘的后果」,希望能帮助到您。

农场主

第1550期

对于2012年兴起的生鲜电商来说,2019年真是一个瑟瑟发抖的寒冬。前有呆萝卜、妙生活、吉及鲜先后陷入裁员关店风波,后有 “我厨”与“安鲜达”面临困境、易果生鲜运营主体被法院执行1400万罚单。

自从网上买菜起了一个“生鲜电商”的绰号后,它就开启了一个长达7年的“谎言”之路。

7年之痒后,就是一地鸡毛。

最近两个月,称其为生鲜电商的“灾难月”,一点也不为过:欠款的欠款,倒闭的倒闭,整个行业呈现迅速坍塌之势。

10月29日,迷你生鲜因经营不善、长期亏损而暂停运营,徒留8万缴费会员茫然失措。

11月20日,从“刘强东背后的女人”徐新那里拿到2亿投资的妙生活悄然关掉所有门店,黯然退场。

11月22日,电商黑马呆萝卜烧光几亿融资,欠下巨额债款,急求重生!

12月6日,吉及鲜CEO宣布融资失败,开始大规模裁员、关闭门店,在风雨中飘摇。

12月11日,主打净菜配送服务的“我厨”被曝停运,结束五年征程。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一众生鲜玩家接连败退,场面极其惨烈。

除了这些已然“落败”的选手,那些仍在这条道上奔跑的“幸存者”也在苦苦挣扎中。

比如,小象生鲜在关闭三家门店后再无音讯。比如,超级物种亦因亏损被永辉剥离。再比如,7-11的一年1000店计划连10%都没有达成……

(数据来源:海豚智库)

毫无疑问,生鲜电商已经开始连环雪崩,根本停不下来,剩下的玩家朝不保夕,没准下个倒下的就是自己。

这意味着什么呢?我给大家列一个数据:仅仅是2018年,国内22家明星生鲜电商就拿到了120亿投资。据不完全统计,生鲜电商起风7年,上千亿的资金疯狂涌入这个赛道。

现在,大盘托不住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哭天抢地。

让我们把时间往回拉一拉,大家还记得第一次在生鲜电商购物的原因吗?想当年盒马鲜生横空出世时万人空巷,人人点赞的场景吗?

▲ 马爸爸开创了电商新世界,但这个新世界有两个问题要解决:1. 假货;2. 黑心;

2012年开启的生鲜盛世,让很多人以为从此我们将进入另一个时代。

当时,高端进口产品扎堆:

澳洲龙虾、芬兰三文鱼、智利车厘子、马来山竹,都是电商爆款,宛如线上版的高端超市。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产品附加值高,一旦规模效应开始发挥作用,丰厚的利润率就能够抵消高昂的冷链配送成本。

当时的电商平台,要是没有全球直采的招牌,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

高端人群的流量入口:

高客单价的定位,自然要讲城市中产的故事,CBN2017中国家庭生鲜消费报告中称,生鲜电商的主力消费人群以高学历家庭用户居多,但各个平台都是一样尊贵的进口转内销。

同质化竞争之下,生鲜电商平台只能向渠道要流量,比如阿里系、京腾系,而无法成为高净值流量的输出者,这就使其无法开拓其他轻型盈利模式。

空旷的蓝海市场:

2015年生鲜电商最疯狂的时候,号称未来五年可达千亿规模,原因是服装3C等领域的电商渗透率是20-30%,而生鲜电商只有1%左右的渗透率,大家都认为这里面有巨大的机会。

但支撑这一风口打开的,是大资本的“战略性亏损”,降价、补贴、赠送……谁能淡定地在消费爽点上长期持续发力?结果就是一通骚操作之后消费者“薅完羊毛就走”,平台仿佛成了替资本布施的“中间商”。

到底是谁的责任?找来找去,发现真凶竟然是电商自己。这是一个神奇的行业,它从诞生开始就要颠覆菜市场、颠覆我们的消费习惯。

生鲜电商,除了在名字上和网上买菜一刀两断,事实上它还是一个极其善于把颠覆挂嘴边的神奇行业。

为什么这么说?看看这个行业里的玩家就知道了:

呆萝卜说要颠覆夫妻店;

妙生活说要干掉你们家冰箱;

叮咚买菜说要颠覆你楼下菜市场;

……

这些老板们天天谈颠覆,甚至造一些新词。

于是,他们这几年搞出了无数新词,各种新概念像不要钱一样层出不穷,随便看几个,都能把你整得一头雾水:

前置仓、O2O社区众包、SKU、店仓一体化、履约能力、大数据算法、到店自提、高频需求、渗透率……

看起来都厉害得不行,实际上大部分都是故弄玄虚。

比如“前置仓”,看起来很高大上对吧?其实意思就是在你家附近租个门店当仓库。

造新词只是表面功夫,生鲜电商还在模式上苦下功夫,他们打着颠覆的名义,为了颠覆而颠覆,操劳一场,实际上跟没干一样。

比如他们最引以为豪的供应链颠覆是这样的:

原来农产品到我们手里是这样一条路线——菜农到一级批发市场,再到二级批发市场,也就是我们家附近的菜市场,基本上再往下就到消费者手里了。

经过两道中间商,农产品最终到我们手里时大概加价50%-70%。也就是说,10块钱的东西,最后到我们手里时变成了16块上下,其中包括运输、损耗、人力、摊位费等等成本。

这个加价合理吗?只要不是恶意炒作,这个价格非常合理啊,朋友们,这条链路上每个人赚的都是辛苦钱。

那么生鲜电商怎么做的呢?

为了打掉中间商赚差价的行为,它自己去源头找菜农批发,所以它缩短并颠覆了供应链。

问题是这叫颠覆么?生鲜电商运营需要成本、骑手配送需要成本、各种仓储需要成本,最后还要回报投资人,这一连串成本加起来,最后到消费者手中还是那个价,效率优化在了哪里?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其实,它不知道,在颠覆中间商的时候,生鲜电商本身就成了中间商,并没有改变供应链的运作方式和成本结构。

还有社区拼团颠覆——说白了就是在小区群里招一个团长,每天在群里发几个链接,大家赶紧买。凑够人数后,平台将菜统一配送到团长家里,用户自提。

原谅我理解能力差,这和去菜市场有什么分别?是菜市场的菜没你的全呢?还是没你的新鲜?

就是这点套路,有的生鲜电商还厚着脸皮说解决了源头到用户的根本问题,实现了双赢甚至是三赢。

事实上,生鲜电商整体上成本没有更低、质量没有更高、体验没有更好,所以,我们几乎找不到它的颠覆意义在哪里。

这样的一场颠覆,在逻辑上是走不通的。

看看我们身边,年轻人点外卖的行为越来越普遍,不仅上班点,周末在家也点,要么出去下馆子,谁还老是买菜做饭呢?不要洗菜、做菜、洗碗啊?

所以,年轻人那里讨不到便宜,生鲜电商必须去讨好买菜频率高的中老年人。

而生鲜电商只要一下沉,那就是一条不归路。中老年人有的是时间,对逛菜市场乐此不疲,就算他们肯上网买菜,也是抱着捡便宜的心态,有羊毛,薅一把,没羊毛,那就byebye,根本留不住。

再看看生鲜电商们最引以为豪的渗透率。几年前,他们说生鲜电商渗透率只有1%,未来增长空间很大,一顿操作猛如虎后,现在的生鲜电商渗透率也只比2%多一点,就算阿里的中供铁军出动,也压根渗透不动。

这告诉我们,声势再大也打不过趋势,趋势无法颠覆,顺势而为才能保住优势。

就目前来说,生鲜赛道的玩家绝大多数都是互联网思维,倒闭的也是这些,即先跑马圈地然后再考虑盈利的事情。

前期要先支付大量的补贴、房租等高额的管理费用,还有生鲜的高损耗率问题,想盈利就需要把区域的量做起来,把费用摊下去,严格控制损耗,然后再用那点微薄的毛利来实现盈利。

有人说,整合产业链啊,管控成本啊,而事实上,运营环节的成本、仓储、运营、物流、品控、技术投入都是实打实的,要压缩成本,臣妾做不到啊!

说到这,真不明白生鲜大咖们为何总想着干掉菜市场呢?菜市场到底做错了什么,值得你歇斯底里地要干掉?

小贩们送消费者小葱,用人脑记住顾客消费习惯,给这个社会带来金钱无法衡量的温情,难道不比网上买菜更有价值?

记得20年前,连锁超市气势汹汹地杀入中国市场,也说要颠覆菜市场,结果呢,现在菜市场依旧是每个城市不可或缺的地方。

在这4000多家的入局者中,4%持平,88%亏损,且剩下的7%是巨额亏损,最终只有1%实现了盈利。说这是一台巨大的绞肉机,毫不夸张。

难在哪里?采购成本高、运输成本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整个产业链不成熟……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早就成熟的菜市场模式,伸个手指头就可以把这个生鲜电商小弟给干趴下。

“生鲜电商”除了方便,东西到底好吗?价格贵吗?划算吗?我妈买了30年菜,也给不出答案。

素材来源:电商头条、脑极体、海豚智库

编辑 | 源味君

排版 | 小抽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