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花帖是真迹吗「韭花帖超清」

互联网 2023-02-12 13:47:20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韭花帖是真迹吗「韭花帖超清」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韭花帖是真迹吗「韭花帖超清」,希望能帮助到您。

文 | 一痴 书法网总编辑

导语

周末的早上,起的晚,拉开窗帘,阳光扑面的照到堂前中央来,想起《圣教序》的一句好话来:“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随手打开电视,正播放《舌尖上的中国2·秘境之野韭菜花酱》,取景地是内蒙古的大草原,野韭菜花开满草坡,牧民们正在转场聚餐,他们用刀割着大块的,刚出锅还冒着热气的羊肉,蘸着新鲜腌制好,颜色还翠绿的野韭菜花酱,镜头下的场景,——大快朵颐!看的人是唾液生津,肌肠辘辘,由是想起唐末五代杨凝式的那件著名的《韭花帖》来。

《杨凝式韭花帖》罗振玉藏本

逞味千年的《韭花帖》。

《韭花帖》,是杨凝式为答谢友人赠他美食的一封手札,麻纸墨迹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共7行, 63字。字体介楷书和行书之间。有天下第五行书之谓,除去天下三大行书之外,排在当世唯存的晋代真迹王珣的《伯远帖》之后。

“昼寝乍兴, 輖[zhōu车重] 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馀,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状。”

大意为:午觉刚醒来,肚子正饿著,忽然收到您的一封信,还赐赠我这一大盘的食物。现在正是一叶报秋的初秋时节,也正是韭菜花味道最好的时候,用来配佐肥美的羔羊肉 ,实在是太美味了! 吃饱之后,感觉身体太舒服了!我要特意写封信来表达我的谢意……

汉代崔缇《四月令》说:“七月韭菁。”“韭菁”即韭菜花。《韭花帖》落款为七月一日,如此看来杨凝式所言“韭花逞味之始”确实不虚!杨凝式也确实是个吃里行家。韭菜花酱配羊羔肉,至今仍是北方人吃火锅时的标配。当然在杨凝式生活的唐末五代之时,估计火锅还没发明出来。在北宋之前,据说贵族是不吃猪肉的,《木兰诗》中有句:“磨刀霍霍向猪羊”,那是因为木兰家是平民 ;李白的诗句:“烹牛宰羊且为乐”。这才是描述的贵族之家的生活。一个会吃的杨凝式当然是贵族出身!

杨凝式确实是地道的贵族!其先祖杨素贵为隋朝的越国公,后进到唐代,杨氏一门,都是朝中重臣大宦,父亲杨涉为唐末之际的宰相。而杨凝式自己,则在唐昭宗时进士,官秘书郎,后历仕后梁、唐、晋、汉、周五代,官至太子保。杨凝式因一次偶然的装疯躲过灾祸,从此便以“疯”为处世之法,经历了五代,得以善终。陶岳《五代史补》载云:“时太祖(朱温)恐唐室大臣不利于己,往往阴使人来探访群议,给绅之士,及祸甚众。(杨)涉常不自保,忽闻凝式言,大骇曰‘汝灭吾族!’于是神色沮丧者数日。凝式恐其泄,即日徉狂,时人谓之杨疯子”。熊秉明先生尝说:“…他故作疯狂,无非是想在那一个恐怖黑暗的时代求存图活……”故世人又称其为“杨风子”,“风子”实为“疯子”之名的雅化。苏轼曾自评书法说“稍得意似杨风子”。

杨凝式头像

有五代《兰亭》之美誉,启宋代尚意书法之先风。

《韭花帖》享有“五代之兰亭”的美誉,该帖一本对二王书法精神的继承。《韭花帖》在笔法和意境上都追摹《兰亭序》中用笔精致含婉,平和中又寓含以异态,行笔亦行亦楷,字与字之间,顾盼生辉,全然一派兰亭神态。黄庭坚曾有诗赞道:“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近人李瑞清临《韭花帖》的题跋中有这样的话:“杨景度为由唐入宋一大枢纽。此书用笔敛锋入纸,兰亭法也。”

《韭花帖》以宽疏、散朗的独特章法夺世人眼目。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留有大片的空白,在此之前,所有的留传下来的重要书法作品从未出现过这样的章法。《韭花帖》中每个字都趋于平和简静,意趣闲逸,给人一种疏宕旷远之感,《韭花帖》用笔和缓,笔画气息沉着。结构端稳,风神简静,精严的技巧所呈现出的是含蓄内在的文人气,通篇形态宛若一个白衣秀士,举手投足间,雅逸风流,从容自若,简淡潇散,从书法意趣的追求来看,其于不期然中走出了唐人书法森严的境界而开一片天地,为此开启了有宋一代尚意书法之先风。

《韭花帖》章法上宽疏、散朗,字与字之间空白很大

《韭花帖》疏朗的章法

清人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云:“十年前见杨少师书,了不知其佳处何在。近习《步虚词》数十过,乃知后来苏、黄、米、董诸公,无不仿佛其气度者。”整个北宋书坛,如李建中、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米芾等,都对杨凝式有很高的评价。如李建中《题杨少师大字壁后》记道:“我亦生来有书癖,一回入寺一回看。”黄山谷尝论东坡学习书法时说:“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山谷更自承自己之书法便是有学习过杨凝式:“少师此诗草,余二五年前尝得之,日临数纸,未尝不叹其妙。”山谷还在论及王安石书法时说:“王荆公书字得古人法,出于杨虚白。”无独有偶,米芾也讲过王安石书法之渊源:“文公学杨凝式书,人鲜知之,余语其故,公大赏其见鉴。

宋后的明代董其昌极为推崇此帖:“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清代王文治为香光真知音者:“韭花一帖重谬琳,千古华亭最赏音。想见昼眠人乍起,麦光铺案写秋阴。”

三个版本谁最真?45年后去不明!

尝读到唐浩明先生的历史小说《旷代逸才杨度》中有一段杨度与《韭花帖》的故事,说的是杨度当年曾浪荡于北京八大胡同,结果喜欢上一位琴棋书画俱佳之女子,尤爱书法,杨度为求佳人欢心,竟豪掷3万银元,买下一位祖上据说为翰林,蓝姓人所传下的《韭花帖》送给此女。一时风流壮举传遍京城,世人皆称杨度为“杨韭花”。哪知这桩风流故事终于传到了蓝翰林的老家浙江金华县,蓝翰林的后人知道后哑然失笑。原来,这位蓝翰林当年是康熙的宠臣,精与书画鉴藏及临摹,经常有机会亲手检点过目宫中所藏的珍贵古代书画,他特别看上了这件杨凝式的《韭花帖》,于是花费很长的时间双钩临摹了一件《韭花帖》的高仿真本,然后冒着杀头的危险,将宫藏的正本《韭花帖》偷换出宫中,一直珍藏在他们蓝家,传了六代而完好无损,所以杨度花了三万银元买下的原来竟然是赝品。

本来杨度疯花钱买了本家杨疯子的书法可谓佳话,却终了是造化弄人。但唐浩明先生的这个故事却也不是完全杜撰,还是有本的,这便牵出《韭花帖》的三个版本之真伪及其源流去向来。

《韭花帖》现存世有三个版本:

其一为清宫藏本,曾被列入《三希堂法帖》,现收藏于无锡博物馆;

其二为罗振玉藏本,1945年,罗振玉寓居长春期间,藏在家中的《韭花帖》真迹被盗,至今下落不明;

其三为清代高士奇藏本,现珍藏在台湾兰千山馆。

关于此三版本之源流也简述如下:

《百爵斋名人法书》中所刊《韭花帖》

1. 罗振玉所藏本流传有绪,概自北宋苏耆到明末陈定都有记载,陈定之后,“二百数十年中不知流传何处”,只见晚清金兰坡印。罗振玉是在民国时于坊间廉价收得。一九四五年自罗氏长春寓居丢失,现不知下落。但是罗振玉藏本曾收入《百爵斋藏历代名人法书》,珂罗版,黑白,极极为清晰。帖后有元大德八年(1304)张晏题跋,另有贾希朱、陈继儒等人题跋。据考证罗氏所藏本即明董其昌《戏鸿堂帖》所刻。

清乾隆内府藏本 无锡博物馆藏

2. 锡博本,即现藏在江苏无锡博物馆的简称,此版本系清内府本,著录见于《石渠宝笈初编》,曾入刻《三希堂法帖》。“向在清故宫”,一九一四年为溥仪“带出”,后携去长春,伪满垮台后流至北京,为薛某所购得,建国初在无锡市籍没,后收藏无锡文化局。

台湾兰千山馆藏《韭花帖》影印本

3. 兰千山馆本,即台湾兰千山馆藏本之简称,这个版本就是清朝高士奇家的藏旧物,高士奇为康熙时之宠臣,便是前杨度故事中的“蓝翰林”的原型,这个版本著录于《江村销夏录》。(按:《江村销夏录》载帖上有“海泉”印。此帖又在《江村书画目》中,记为“五代杨凝式正书。宋元明人题,旧摹”。)高士奇本以前之流绪待考,之后可知“民国初在霍邱裴景福家”(裴伯谦),“民国三十年间见于上海张姓”,后入藏在台湾兰千山馆至今。

以上源流为现代鉴藏家徐邦达先生叙述《韭花帖》三大版本之大概,而且杨仁恺、徐邦达等当代鉴藏家认为罗振玉所藏本才是“近真”或倾向于判为“真迹”,徐邦达称:“锡博”、“兰千”两本均出临摹,比之真迹相去远甚”。

《韭花帖》不同版本之对比-1

《韭花帖》不同版本对比-2

《韭花帖》不同版本之对比-3

后记

唐代诗人贾岛有名诗《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韭花帖》就是这传世名帖中的真隐者啊!自一九四五年从罗振玉的长春寓居被窃丢失,至今不知下落!这便真是:只在此世间,人深不知处。

闻说今日有小雪,窗外的天色昏黄,忽念起公主坟西北角的“东来顺”来,怕是有近一年的时间没去了,那里有肥美的羔羊肉卷,那里有翠绿的韭菜花酱!那里的大堂挂有祥林先生十数年前的六尺草书横幅一件。

祥林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