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流量时代是从哪一年开始」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流量时代是从哪一年开始」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流量时代是从哪一年开始」,希望能帮助到您。
即将留在身后的2020年,被称为“直播带货元年”。这一年,中国农民开始了直播这项“新农活”,一部手机成了“新农具”。
一时间,万物可直播,人人能带货,短视频平台出现了大量农民直播账号,带货、唱歌、聊天,还有不少基层干部从幕后走向了台前,为农产品代言。网友们也不吝啬,为爱下单,直播间点赞助农扶贫。
数据显示,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突破9亿,新冠疫情的暴发,宅家居村的生活情状反而加速了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也开启了一场直播的时代潮流。据商务部4月2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第一季度,全国电商直播超过400万场,其中涉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936.8亿元,增长了31%。
当农民成为主播,手机成了“新农具”,乡村直播在大众直播的浪潮中亦风生水起,随之而来,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湖北恩施枫香河村,民居改造接近尾声,村里买的直播设备正在进行调试。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封村不误春耕 农田管理课线上开播
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后,全国各地为疫情防控封村、封路,在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春耕农忙并未耽误。进不去村时,直播为村里的农民打开了一条线上通道。
2月6日,在河南许昌禹州市梁北镇杨庄村田间,一场小麦春季田间管理的直播课吸引了300多农民在线观看。29岁的冀文龙,正拿着一棵小麦苗耐心地讲解:“春节后,一棵小麦苗4-5个分蘖,这才是壮苗。”
冀文龙在田间直播讲课。视频截图
每年的春耕时节,冀文龙都会下村给农民们讲课。今年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村里堵路封村,不能及时进村讲课,冀文龙想到这种不见面的直播服务方式,第3次直播时,就有300多个村民在线观看。
春耕期间,不少地方政府部门主动组织农民,通过直播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在山西长治潞城区,当地科协组织19个村96个农业种植大户加入直播群。陕西省神木市为了鼓励农民观看农技直播,给每位学员补贴了600元手机流量费。隆平直播间陆续邀请了多位知名专家和业内人士,围绕种子销售和种植技术等进行直播授课。
战疫不误农时,特殊时期,线上的农田管理直播课,让农民在家学到农业管理技术,农田的春耕管理有了及时且高质量的保障。网络直播,也不再仅仅是一种社交方式,还作为生产资料开始重塑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田间地头开直播 村民成“村播”达人
刷快手,看抖音,从一个村的一个人,到村里人人刷视频。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分析可以看出“两多”,即农村网民增多、网络直播用户增多。
《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85亿,占网民整体的30.4%,较2020年3月增长3063万。此外,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5.62亿,较2020年3月增长248万,占网民整体的59.8%。其中,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20年3月增长4430万,规模增速达16.7%。
“主播”成为农民的新职业。在2020年3月底,中国有6万多名农民入驻淘宝直播,在平台上,农产品相关直播达到140万场,覆盖全国2000多个区县,田间、大棚、仓库、渔船成了农村主播的直播间。
33岁的许海利是河南焦作修武县七贤镇一个农民,每天骑着电动车到离家2公里多的孙窑村,进行视频拍摄和直播。疫情前,许海利在一家机械厂办公室上班,每天往返于市里和村中,现在,她已经成为一名全职村播达人。
河南焦作云台小七电商直播小镇。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5月份,许海利参加了村里办的直播培训班,三四个月的时间,从零起步做到了几千粉丝。在粉丝涨到1000时,许海利的账号就挂起了商品橱窗,每天都会直播带货,卖得最好的时候一天就能卖出几百单。她告诉记者,做直播自己比较开心,在村里工作方便,通过带货当地的农产品、土特产,每个月能有3000-5000元的收入。
7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统筹做好乡村旅游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加快市场复苏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通过培育一批本地、本村网络直播带货能人,扩大乡村土特产品的直播销售。
河南焦作修武县七贤镇开办云台小七商学院村播达人培训班,截至9月底,云台小七商学院已经开展了十期村播达人培训班,累计培训村民200余人。
2019年,七贤镇申请产业扶贫资金110万元,对孙窑村10处旧院进行修缮改造,并与文化传播公司签订租赁合同,每年收入用于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增收。文化传播公司利用孙窑村改造的院子搭建直播培训平台,培养“村播达人”,以直播带货的方式,推广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及深加工产品。村民们通过直播,带动当地冰菊、怀山药等农产品销售。
随着培训的进行,当地村播达人队伍还在不断壮大。
战疫扶贫 网友直播间为爱买单
2020年开年以来,由于疫情等原因,部分地区的农产品流通受阻,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影响较大。农产品价格走势起伏不断,农货滞销的消息一个个传来……人们宅在家不能出门,线下消费几近停摆,在人们转移到网上消遣购物时,直播带货成了“救命稻草”,农户与合作社纷纷涌入直播间寻找销路。
据商务大数据监测,上半年,电商直播超1000万场,活跃主播数超40万,观看人次超500亿,上架商品数超2000万。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负责人王斌说,直播带货带动作用明显,疫情期间,各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直播活动,让许多滞销的农产品直达千家万户。
年中时,大量助农直播出现,许多爱心人士下单助农。5月下旬,在新京报乡村频道直播间进行的一场莱西助农直播,甜瓜种植户孙桂清,现场向网友介绍了自家甜瓜受损的情况。
新京报莱西助农直播。视频截图
本是莱西当地甜瓜成熟陆续上市的好时节,因为疫情,再加上此前刚发生的特大冰雹灾害,让农户们犯了愁。这场助农直播获得近300万网友的围观,不少人下单助农,北京的张先生通过观看直播,下单购买了马连庄甜瓜。
对于这样的直播带销农产品,高校学者并不吝惜夸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院长刘天军,把直播带货看作“非常之时的非常之举”,他谈道,线上直播迎合了疫情期间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更在精准扶贫的收官之年,提供了一个渠道让人们关注到贫困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产品,使得人们可以用购买农产品的方式,帮扶到当地。
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青平认为,直播为农产品带货的方式,可以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提高服务质量,有助于实现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精准需求和产品升级。另外,农产品直播带货有助于形成消费群,也就是说,提高了消费群体谈判的力量,比起零散的消费者,消费群体的市场权利更大。
基层干部直播 带货能力不输“网红”
出镜代言、直播带货……乡村直播过程中,基层干部上阵,成为当地的最佳代言人。网友也在直播间里,看到了干部们“吆喝”本地农产品的亲民一面。
不久前,新疆昭苏县副县长贺娇龙突然上了热搜,网友纷纷点赞这个策马扬鞭的副县长,称赞她人美能干为昭苏代言。
贺娇龙,分管农业。5月20日,伊犁州举办了地产农副产品展销会,旨在搭建农商农超直供直销的平台,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助力脱贫攻坚。这次展销会在全州组织开展了“伊犁州、县领导 头部主播 产品”模式的视频直播农产品带货活动,要求各县市选派1名县领导和1名头部主播参与本县市直播活动。
昭苏县是伊犁州唯一的五类艰苦区县,邀请头部主播的成本挺高,县委县政府谋求领导干部直播扶贫助农的新路子。此前,贺娇龙在短视频平台注册了个人号,没想到派上了用场。截至11月底,“贺县长说昭苏”粉丝超过51万,直播打赏收入超过100万,带动销售农副产品近1400万。到12月底时,“贺县长说昭苏”账号的粉丝已经超过134万。
变成“网红”后,贺娇龙坦言,“流量是有诱惑,但是不能只追求一夜爆红。”贺娇龙表示,把热度转化为更加务实的行动,才能换来游客实实在在的口碑,流量才能长流不息。
近两年,基层干部上网宣传带货并不是新鲜事,2020年,疫情的到来,基层领导直播带货加码“战疫助农”,再掀高潮。来自抖音的数据显示,2020年2月“县长来直播”启动,各地市长、县长通过直播帮助各地销售受阻的农产品快速找到销路,截至12月底,共有110位市长、县长走进“县长来直播”直播间,帮助销售农产品1.23亿元,其中6819万元来自贫困县。
山西阳曲县长参与阳曲小米直播。受访者供图
人才回归 “村播”未来可期
除了“战疫扶贫”的亲民官员,乡村还迎来了回乡直播创业的优秀人才,“空姐辞职回会理直播卖石榴 一年卖4000万”“90后返乡大学生为村民直播卖货‘出圈’”“退役女兵返乡创业承包荒山14年 开直播卖货让山里的‘宝贝’走出去”“陕西‘90后’青年回乡开直播卖农货 年销售额破120万”……2020年,这样的好消息接踵而至。
据媒体报道,浙江青田县姑娘金伟琴上过大学,当过白领。最初,她只是喜欢拍短视频,网名“年糕”,标签是“生活类的主播”。她拍摄青田的欧式建筑、咖啡一条街,最初的目的是,让在外的青田人能时刻看看家乡。渐渐地,因为靓丽的外表,活泼的表达方式,她在青田当地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今年疫情时,她参加了多场助农带货直播,因为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产品有一种特殊的情节,在直播间选品和介绍时自然比一般的主播更专业。“粉丝比较认可我卖的东西,回头率高。”金伟琴说,在今年青田主办的一场助农直播中,她帮农民卖出了1400多斤玉米,成为当天卖货量最高的主播。
农村有了直播电商发展的热土,人才回归也多了一份契机。12月29日,农业农村部发布消息,预计2020年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1010万。在返乡入乡创业项目中,60%以上具有创新因素,85%以上属于一二三产业融合类型,55%运用“互联网 ”等新模式,促进了直播直销等业态快速发展。创业创新领域由最初的种养业向农产品初加工、农村电商等转变。
新京报乡村频道在田间直播。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连麦”“音浪”“福袋”……直播风口上,都市里的新新人类,对这些词汇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在乡村,这些新词汇同样具有生命力,果农、鸽农、菜农、菇农脱口而出,习以为常。乡村“带货达人”“直播达人”层出不穷, 越来越多的农民过上拥抱数字经济的“潮生活”。
但是,在这个流量时代的背景下,农人跻身直播阵营中,还需谋得一套直播的“硬功夫”,农村里的直播间才能在这一现象级潮流中长久地分一杯羹。记者了解到,辽宁、四川、福建、海南等地,都开展过直播创业相关的技能培训,力图通过这样的培训,让更多人在农村站稳脚跟,也谋求乡村直播的进一步专业化。
数千年农耕文明滋养下的中国农民,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换了一副面孔,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躬耕垄亩的田舍翁,而是面对镜头扶花弄草的李子柒、是绽放纯净笑靥的理塘丁真、是天山脚下策马飞驰的美女县长贺娇龙……
当传统遇到现代,当时代走向互联,中国农民、中国农村、中国农业仿佛一瞬间就转身向新,纵然青山依旧、绿水仍碧、田舍俨然,但传统已不再是旧传统,文明也必将是新文明。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