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之前的电子商务「为什么阿里人才最难挖」

互联网 2023-02-20 22:51:26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马云之前的电子商务「为什么阿里人才最难挖」相关知识,最近很多在问马云之前的电子商务「为什么阿里人才最难挖」,希望能帮助到您。

#头条创作挑战赛#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首先声明:本人对马先生没有不敬的意思。相反,本人对马先生敬佩得五体投地:马云先生开创了国内电子商务时代,功高盖世又功成身退,妥妥地人生赢家。无论影响力、财富值都高本人这种升斗小民几个数量级,我只有羡慕嫉妒没有恨的份。

虽然当年,阿里巴巴建立的无注册费用、无成交佣金电商模式把曾经的ebuy们打得丢盔卸甲、狼狈逃窜;还让在全世界其他地区横行无阻、如日中天的亚马逊们对国内市场垂涎三尺却无缝插针、无可奈何,但我们必须面对:现存国内的电子商务模式是马云先生留给中国电子商务的无底天坑。

马先生有句话: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可现在,在淘宝、天猫开店直通车等营销费用要远高于线下闹市区一家不错的店铺租金;摄像、模特、美工、客服的工资和员工数等固定成本远高于传统店铺的售货员;开一家网店的要装修、刷单、刷好评、搞促销活动,技术难度远高于开一家线下店...

我一个上海的朋友做了十多年的进口红酒,最红火的时候租下两间厂房做仓库、员工三十四人,月流水上千万。最近碰到他已经改行做小酒吧夫妻店谋生,问及线上如何了?他说不做了,赚点钱不够开直通车的,不开又不行,没销量。

我当然知道,这并不是马先生的初衷,线上生意难做肯定也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但不得不面对的是:国内电商平台竞价广告的商业模式远比国外亚马逊类成交抽佣模式弊病多得多,而且新来者还不敢冒险做出改变:怕同样象当初ebuy一样,被同行卷死。

相较抽佣模式,竞价模式无端把产品竞争变成了营销竞争、包装竞争,提高了运营难度和各项成本,变相促成了头部商家的垄断、增加了中小商家 进入市场的难度,加剧了行业的内卷。

竞价模式是国内电商无解的顽疾,也是马先生无意之间为国内电子商务挖下的无底天坑。

线上干叭线下,马云功不可没

阿里巴巴模式与亚马逊模式

电商模式最简单直接的无疑是欧美的亚马逊模式:收取成交额一定比例的佣金作为平台的主要收益:这种模式重在销售,销售越多的产品,商品价格越高、才有越多的赢利。

阿里巴巴模式:不收佣金,收取商家竞价展示费用:这种模式跟商品售价无关,它重在营销,相比产品销售量,更注重有多少人来竞争,竞争的人越多、越激烈,赢利就越多。

国内市场经过十多年的用户习惯培养,几乎所有平台都采用了阿里模式。没有哪家敢冒险挑战现有的阿里模式,阿里模式成为事实上的中国电商模式。

平台商业模式不同,盈利方式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平台的运营方式:

亚马逊重点在卖货,目标是更多的消费者,更多的销售额。

阿里重点在卖货的人,目标是更多的商家,更多的竞争。

而阿里模式弊端更为明显,表现在:

更高的成本

表面上看,似乎是不收取成交佣金的方式,会让商品的价格更便宜,对商家和消费者更有利,其实不然。

羊毛出在羊身上。长久、成熟、稳定的商业链条肯定是参与的各个流通环节都有相应合理的利润,各项分摊成本和利润叠加成为商品的最终售价。决定商品的最终价格的,不只是佣金,而是整个流通环节的成本。

显然,阿里模式的成本更高:

亚马逊重产品,商品照片严格要求白底拍产品,按规则输入商品信息即可上线售卖,网页较简约、格式统一,并且不准有专门的客服导购。

亚马逊只能拍产品

阿里重包装,重店铺:店铺装修、产品图片、网页质量、专业、美观,都要强于亚马逊。但想要在阿里平台上架一款产品,得有专业的公司装修店铺、专门的摄影师拍照、专业的美工配图、还得有专人负责刷单、刷好评、专业导购,深不见底的直通车营销等等。

过度的内卷,过度的包装,自然意味着更高的成本。

花里胡哨也是要成本的

0佣金,其实是最贵的。

亚马逊模式,你没卖出去货,不用花钱。阿里模式,很多人没卖出去货,还花了店铺装修、商品包装、买流量、买销量、买好评的钱。

滋生造假

这里的造假,并不是指假货,而是假的销量、假的好评。

很多人应该都经常读到亚马逊大规模封号的新闻:恶意操作评价在亚马逊是被严厉禁止和着重处罚的行为,而在阿里和拼多多,却是所有商家都必须掌握的生存技巧。

索要好评是亚马逊不能触碰的红线

在国内,恐怕没有几个经常网购的读者没收到过空包吧?当然,现在是“准空包”了,在报纸里面也许会带上一段红绳、一条数据线或者两颗水果糖。

另一种现象更常见:所有货物当中几乎都夹着一张索要好评的纸条,产品越差,返奖还越多,诱惑你违心地给商家好评。

在亚马逊购物,最多几条评论看完满意下单就行了;在阿里、拼多多购物,你翻遍几页、几十页的评论还在犹豫:这些评论,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刷的?要不要再比较一家看?

商品不但得比质量,性价比,还得比包装、营销。

对商家来说,过度的包装、物流、奖励、客服..这些都是多出来的成本。

如果这些不摊消在售价上,这生意根本没法做长久。

损害消费者利益

电子商务平台,理应以大数据来服务消费者,推荐最合适的产品,因为对亚马逊模式来说,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认同和重复消费。

而阿里模式,注定是谁砸钱多,就推荐谁的产品,消费者获得什么样的产品,跟平台没有直接关系。更多的竞争出价者,更高的竞价,才是他们关心的。

对消费者来说,你获得的产品并不是最合适的产品,而是营销最好的产品。这两者,大部分时候并非是同一个概念。

激化内卷

你对造假、装B、拼价格,嫉恶如仇、深恶痛绝行吗?

对不起,阿里模式目的注定是要吸引更多的卖家,你不做,别人做,你只能销量为零,直接等死。

卖出的货的总量是一定的,卖谁的不是卖,反正对平台的收益也没影响。

甚至你们拼命打价格战,拼得亏本甩卖,价格超低,对平台也没影响。

本质来说,阿里模式的利益只跟竞争人数有关,跟商品的销售价格一点关系没有。

卷得越厉害,平台收益就越高。

要么退出竞争,要么随波逐流。没第三条路好走。

起点更高

作为一个卖家,你本来只需要了解产品,会邮寄产品就行了。但现在,你得请专业的制作公司替你装修店铺、专业的摄影帮你给产品拍照、专业的美工替你美化图片、制作视频、专业的客服导购,还得请人刷销量、刷好评,还有要懂pvuv相关的直通车规则,连我这资深IT人都看着头晕,一般人怎么有能力参与?

直通车价格计算,专业要求很高啊

阿里模式,你不能只管产品好不好,还不得不管包装(营销)好不好。这些都精通行了吗?

恐怕不行,你还得准备大把的营销费用开(直通)车才行,结果还是没谱...

这岂是普通人玩得起的?

"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实际上成了天下最难做的生意之一。

固化垄断

有好产品、愿意学习、有足够的资本烧就行了吗?

阿里模式从根本上决定了注重店铺优于产品,注重营销优于品质,同一类产品在产品指数、店铺指数差很多的情况下,同样效果,你开(直通)车的费用都比前辈们高很多,你怎么去竞争?

阿里模式拼的是店铺,亚马逊模式拼得才是产品。

新人或者新店,基本没有机会。就算拼着老命、把棺材本拿出来,侥幸九死一生竞争赢了,只不过又踩下去一家而已。市场本来就只有那么大。

谁卖不是卖,对平台而言,反而收益更多了。这合理吗?

亚马逊市值是阿里的5倍

刚刚查了亚马逊市值,为1.1万亿美元,阿里巴巴:1952亿美元,差了5倍不止。阿里的业务还不止电商这一块。

当然,亚马逊业务是全球市场,而阿里基本在国内。

但为什么阿里的模式到国外就不行了,竞争不过了呢?

一个电商平台,收益竟然跟销售额、商品售价无关,这难道不够滑稽吗?

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我不是公知,也并不跪美舔美,事实也证明:中国的制度是优于美西方的。我当然也相信,未来无论科技还是电子商务,我们都能碾压美国。我也明白阿里模式是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不能怪马云先生。

但打心眼里来说,真的好希望天降猛男,来个”龙云“,把这天坑填了吧。